碧桂園公益新篇章:職業教育授人以漁
2014-11-06 09:19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采編 閱讀:59次 我要評論
[導讀]無疑,楊國強正試圖將德國的職業教育優秀經驗借鑒到自己的企業帝國中進行實踐,在達到教育扶貧目的的同時,也為碧桂園的基業長青儲備人才2014年9月28日,一所名為“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純慈善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從而揭開中國第一所全免費職業學校的序幕。對于興辦教育的熱愛,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經..
無疑,楊國強正試圖將德國的職業教育優秀經驗借鑒到自己的企業帝國中進行實踐,在達到教育扶貧目的的同時,也為碧桂園的基業長青儲備人才
2014年9月28日,一所名為“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純慈善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從而揭開中國第一所全免費職業學校的序幕。
對于興辦教育的熱愛,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經引用了一句古話來表達自己的初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早年創立的“國華紀念中學”寄托著楊國強“辦學以慈善”的初心,那么這所職業學院的創建,或多或少承載著他內心深處“教育強國”的抱負。
顯然,要實現這一抱負,一個碧桂園是不夠的,但這并不能阻止楊國強為此付諸的行動,他將這一期許寫進自己的政協提案,希望爭取到更多關注和資源。
投入巨資辦學
熟知楊國強的人都知道,這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在個人消費上頗為簡單,衣食住行均不事奢華。但是,他在興辦教育這個事業上的投入卻相當大。例如在創立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之初,為了讓學生們擁有優越的學習環境與設施,其創辦投入的資金就高達4.5億元。
事實上,在慈善職業教育這條路上,碧桂園已經探索了近7年時間。在楊國強看來,國家扶貧花了不少錢,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扶貧,這也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論貧富,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國家有能力開展‘家電下鄉補貼’,有能力開展‘節能汽車補貼’,怎么會沒有能力讓國民、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應有的教育?”本著這樣的思考,楊國強調動資源開啟了自己的職業教育之路,他本人還曾經親自對德國等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進行過研究。
資料顯示,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由楊國強和楊惠妍(碧桂園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創立的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出資主辦,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是一所具有慈善性質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占地總面積300畝,建筑面積18.9萬平方米。
創辦人對學院建設的重視程度不亞于碧桂園集團旗下任何一個大型地產項目。學院一期工程建筑面積約8.7萬平方米(含圖書館、行政樓、實訓樓、教師宿舍A棟、教師宿舍B棟、學生宿舍、教工公寓、學生食堂共8棟建筑),2014年8月竣工驗收并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建筑面積約8.47萬平方米,擬計劃于2015年8月全部竣工。
巨額的資金投入,使得這所學校的硬件軟件設備超出許多人預期?!爱斘沂盏戒浫⊥ㄖ獣畷r,真沒想到這個學校是這么漂亮”,今年19歲的陳小佳第一次踏入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之時,高大雄偉的教學樓、干凈整潔的宿舍、碧波逶迤的湖畔、設備齊全的運動場至今仍讓他無法忘懷。
據悉,該校第一年共招生300人,未來的總招生規模將達到2500人。學院的專業設置上已經開設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工程造價、建筑工程技術,未來還將開設建筑類、機電類、房地產類、旅游類、計算機類和財務會計類等專業。
有預算顯示,目前廣東地區職業教育成本約為每個學生每年平均3萬元,也就是說按照碧桂園職業學院未來2500人的在校生規模,每年學生的培養成本將接近1億元。如果加上楊國強自2002年起捐資興辦的國華紀念中學每年約有4000萬元的開支,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其他慈善資金支出,他超額兌現他“一年捐一億”的承諾。
除了在資金投入上的不計成本,楊國強本人對辦學這一事業的空前重視,也體現為其為了辦好慈善教育的焦灼之心。有參與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創辦的人士透露,該校從破土動工到落成開學只用了320多天。
對于速度的追求,楊國強曾經解釋稱:“學生們的教育是不能等的,如果學校延誤開學,可能延誤一個學生的一生?!睘榇耍诠菊{配優秀的項目團隊負責學院工程建設,同時要求集團各部門、子公司全力配合,其間共有規劃、設計、施工、安防、園林、采購等十多家子公司和部門投入到學院的建設中。
“所有參與碧桂園學院建設的單位都知道,這是集團最重大也是最緊急的扶貧工作,是死任務,也是沉甸甸的責任”,碧桂園工程部經理陳林于今年6月調到項目部增援,他到職以后,吃住都在項目部,每晚都要到工地巡視,兩個多月沒有休過一天假。他說,學院建設不比開發項目,項目開盤可以推遲,但是學生開學不可以推遲,所有的同事都在盡全力工作,務必確保學院在2014年9月實現完美開學。
產學結合調配資源
對于富豪們而言,投資一點錢是容易的,但投入心力卻并非人人愿意。但碧桂園以及楊國強創辦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卻并非投入資金那么簡單,而是竭盡所能調動一切資源為其服務。
為了讓碧桂園職業學院的教育更加接地氣,該校將實行導師制,師生比按照10~15:1來配置。師資隊伍建設兩頭,一頭是專業帶頭人,一頭是年輕教師,中間則從碧桂園集團的規劃、設計、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上選人,實現產學互動,讓學生在師徒制的體制下學到更多技術。
課程設置上,該校相關負責人稱:明確“校企融合、產教聯動、供教一體、供需結合”的辦學思路,“在這樣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在與企業的深度融合當中,一方面抓專業課的課程建設,一方面抓專業建設以及教學改革,使得每個專業在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的過程當中,灌輸一些領導學、管理學、營銷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使得我們的學生能夠在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在生產基層的最基本單位成為領軍人物?!?/span>
目前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從全國各地知名院校引進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企業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作為專業帶頭人。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各專業形成由專業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具有一線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相結合的教師團隊共51名?,F在開設的四個專業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50%以上,保證了學生課堂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校企對接、高度融合。
教學上,學院把課程的落腳點分解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有的在課堂上完成,有的讓學生下工地解決。教材由專業教師和碧桂園的工程技術人員編寫,解決傳統高職教學內容是本科“壓縮餅干”的缺陷。
在楊國強的安排下,碧桂園集團在規劃設計、園林設計、園藝、物業服務以及酒店管理等各方的高端人才參與職業學院課程的開發;同時在電子安防、太陽能、家居、石材、工程施工等各個方面,集團也會為學院的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和就業崗位。
這種產學結合的方式,讓許多無力支付學費的貧困學生能夠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也為今后實習以及就業提供良好機會。據學院院長盧坤建介紹,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以“辦慈善高校、助貧困學生、育精英人才、為社會服務”為宗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學費、教材費、食宿費,并提供服裝費、床上用品費和寒、暑假探親往返路費等,使受助學生“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曾經花心思專門研究過德國職業教育的楊國強,在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實踐后,對職業教育這一事業頗有心得:“在職業教育方面,德國便是成功的典范,其執行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恰恰是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正是通過成功的職業教育,為‘德國制造’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也成為德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span>
無疑,楊國強正試圖將德國的職業教育優秀經驗借鑒到自己的企業帝國中進行實踐,在達到教育扶貧目的的同時,也為碧桂園的基業長青儲備人才。假如這一產學結合的模式能夠獲得成功,則為中國解決大量無業貧困青年的前途問題找到新出路。
事實上,這一思路也與國家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政策相契合。在今年6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楊國強認為:“如果未來所有年輕人都在20歲以后才出來工作,他們都接受過良好的職業教育或大學教育,二十年后我們的國民素質與生產力必然能達到超級強國的水平,中國也必定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